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技术即将引发海水淡化产业革命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现状

  前景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对于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海水淡化项目而言,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如黄岛电厂海水淡化项目,建成后正式运营没有多久就陷入停产状态,其根本原因是运营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

  目前,天津已建成投产的6家海水淡化厂也均存在大面积停工现象。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设计10万吨,如今仅生产1.8万吨,仅有1.3万吨供市政;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建设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厂日产7万吨的工程全部用于周边一乙烯企业工业用水,整个工程处于半停半开状态;天津泰达工业区的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目前已全线停产;而大港发电厂的两套日产0.7万吨淡化装置仅有一套在用,主要用于锅炉补给水,且无法满负荷运转。

  除天津外,2005年在山东荣成建成的日产5000吨级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早已全部停产;而另一样板工程曹妃甸海水淡化现在也面临产能过剩卖不出去的现象。

  在国家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海水淡化项目前景预期有被市场放大的可能。毕竟海水淡化项目有其局限性,靠海和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是项目能够实施的两个必要条件。而天津和青岛的例子已经表明,即便是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也未必能很好地运营海水淡化项目。

  所以,凭借利好政策而进行的股市炒作,只能短时间内拉升股价,对具体的上市公司或者海水淡化项目投资主体来说,其收益回报则没那么快速,甚至可能“颗粒无收”。

  海水淡化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但如果真正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笔者并不认为该项目“钱”景广阔,这一点从沙特、以色列等国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佐证。

  因此,现阶段海水淡化市场规模的测算应该有边界,目标不是替代居民用水,而是在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前提下(工业项目、长途调水地区)实现错位、补充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