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技术即将引发海水淡化产业革命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的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在已经开发的二十多种淡化技术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都达到了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水平,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现在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

  在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当下,海水淡化绝对是一个福音。如果能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转化成人类所需的淡水,并能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将意味着人类未来将不用再为水而战,也意味着海水淡化相关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8月29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20万吨-260万吨/日,较目前增加3-4倍。海水淡化装置制造的产值将达到75亿-100亿元/年。通过专项5年的实施,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将初步形成。

  《规划》同时指出,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00亿-950亿美元。中国对海水淡化有着巨大需求,但目前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仅为世界的1%。与此同时,国内建成的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率不足50%,未来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将成为政策主要着力点。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而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给持续低迷的中国股市注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

  我国作为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仅2000多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球上水资源总量中海水占97.5%,使得海水淡化成为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话题,自2002年黄岛电厂开工建设青岛城首个海水淡化试验装置,并于次年成功投入运营以来,海水淡化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3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6月4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研究部署了“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此次《规划》的发布,则预示着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