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技术即将引发海水淡化产业革命

  当前海水淡化产业的难题

  尽管市场前景向好,但回溯海水淡化在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化与产业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价格。一直以来,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偏高,使得淡化海水市场价格明显不占优势。以天津北疆电厂为例,其生产的淡化海水直接成本约为4元/吨,加上设备折旧、还本付息,每吨水成本高达8元。与天津当地普通自来水4元左右的居民用水价格相比,7元左右的工业用水价格明显偏高。因此,从经济性上考虑,淡化海水尚不具备竞争性。

  其次是自主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海水淡化的两种核心技术膜法和蒸馏法仍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以占据我国海水淡化市场份额67%的反渗透法技术为例,其最主要的核心原材料反渗透膜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目前中国有90%的反渗透膜仍需从国外进口。

  第三是产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水务体系,自来水可以享受保护性价格优惠。但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独立于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

  在中国水务市场上,海水淡化产业先天就是市场化运作,所以在发展初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民间资本而言,进入该产业存在门槛高、管网并网难、资金回报周期长、项目收益率低、高能耗低产出等问题,因此投资者一直持观望态度。此外,还存在管网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问题。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网普遍是水泥和铸铁。

  而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铁管长期被腐蚀后会出现红色的水,颜色以及口感都将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全面改换地下供水管网成PVC管,那么巨大的管网建设成本无疑将推高淡化海水的成本价格。在环保方面,每淡化一吨海水就要生产出一吨的浓缩盐水。如果浓盐水排放过多将会污染周边海域。另外,如果大量地提炼食用盐,将会造成制盐产业的过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