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探索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人力及融资成本的快速增长,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早已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2012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这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次证实了一个严峻的客观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增速明显减缓,中国造业危机重重。

  与此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升级,国内的不少代工厂也相继迁往东南亚、非洲等更加“低成本”的国家地区。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预测,到2015年左右,美国设在中国的代工厂将全部或大部分回迁。这样的变数对于已饱受产能过剩、销售渠道窄、开拓市场困难等顽疾困扰的中国机械制造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7月5日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

  贸发会议2012年进行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尼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一些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国公司转移到了东南亚,一些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内陆地区。

  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汇率成本上涨很快,这“三大红利”正在消失,这导致一些跨国公司“转战”东南亚。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寻求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对于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放缓的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工业正面临深层次矛盾与周期性问题双重挑战的结果。从短期因素来看,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受能源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等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步减弱。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