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IMC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2019-03-05 10:19
可靠性杂坛
关注

四、IMC微组织结构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IMC形成质量对焊接接合部可靠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Pb偏析有学者在研究了界面显微组织在裂纹生长中的影响时指出:沿钎料界面的疲劳裂纹的生长速率与释放的应力与老化时间有关。在长时间的高温老化,如在140℃下老化7~30天,由于在界面附近钎料中的Sn与母材金属Cu进行冶金反应形成Cu-Sn金属间化合物过程中消耗了Sn,因而在紧挨界面IMC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富Pb相区域而造成Pb偏析(见图11),从而提供了疲劳裂纹易于扩展的途径。

图11 Pb偏析

2.片状Ag3Sn当ASC387-BGA钎料球以较慢的速度(0.02℃/s)凝固时,大片状的Ag3Sn会贯穿整个钎料,如图12所示。在靠近Cu6Sn5的IMC层处可观察到有大的片状Ag3Sn颗粒,有人研究疲劳裂纹伸展的途径时发现,裂纹正是沿着Ag3Sn/IMC相的界面扩展的。显然,大片状的Ag3Sn会对焊点延展性和抗疲劳造成不利影响。

图12 大片状的Ag3Sn

大片状的Ag3Sn的形成取决于:●Ag的浓度:高浓度Ag有利于Ag3Sn的形成,故Ag的含量最好低于3wt%。●冷却速率:Ag3Sn的生长需要液相中的Ag和Sn原子的长程扩散,相对较慢的冷却速率会赋予Ag3Sn生长的时间更长。因此,对BGA焊点的冷却速率应大于1℃/s或2℃/s。在SMT再流炉中,冷却速率一般在50~201℃/min之间。因此,大片状的Ag3Sn在焊点中并不常见。但在大元器件或厚基板中,会出现这种风险。●Cu的含量:焊点中的Cu含量会促进大片状Ag3Sn的生成。在SAC387等钎料中,Ag3Sn的含量百分比随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也有报导,在Cu溶解到钎料的地方,出现邻近Cu基板处Ag3Sn的形成,以及大片状Ag3Sn在靠近Cu/钎料界面处的形成。然而,在此情况下IMC层却仍然由Cu6Sn5和Cu3Sn两种金属间化合物构成,如图13所示。

图13 SnAgCu和Cu的IMC层构成

3.柯肯多尔(Kirkendall)空洞有试验表明,随着焊点老化时间的增加,空洞在Cu3Sn相中形成。SnAg和SnPbAg焊点的剪切强度均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老化初始时刻是发生在钎料和IMC中混合断裂,而老化达1 000h后就完全在IMC层中断裂。Cu3Sn层中空洞的形成与Cu基板制造工艺有关,有学者研究表明,如SnAg共晶钎料在电镀Cu上于190℃老化3天后可观察到空洞,而对轧制的Cu箔上在相同温度下老化12天,在ε相和η相中均未发现空洞。在Cu3Sn的形成过程中,Sn和Cu不同的扩散速率使其物质迁移不平衡,导致了空位或微小的柯肯多尔空洞的形成,电镀过程中带入的氢会加速这种空位或空洞的形成。在BGA近似共晶的SAC钎料球和Cu焊盘上的焊点界面在100℃、125℃、150℃和175℃下等温老化3天、10天、20天和40天,进行跌落和剪切试验时,在Cu-Cu3Sn间的界面观察到了柯肯多尔空洞。在125℃老化3天后空洞占整个焊接界面的25%。柯肯多尔空洞随老化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例如,125℃下老化10天的跌落试验性能比未老化的性能降低了80%。在无电解镀Ni-P合金的情况下,从镀层Ni向钎料侧由扩散过程形成了Ni3Sn4和薄的Ni3SnP。由于在与Sn的反应中消耗了Ni,多余的P就积累在Ni/IMC界面,而导致了富P层(Ni3P+Sn)的出现。在Ni3Sn4和富P的Ni层界面上由于Sn扩散进入IMC层后,在IMC层上的钎料里就容易出现柯肯多尔空洞,如图14所示。

图14 镀Ni和Sn合金界面的模型

根据樊融融编著的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可靠性改编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