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多国竞逐深海技术 海洋装备迎来大机遇

  中国蛟龙入水 首次突破7000米

  日前,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达到7020米。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深度也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深度。

  从蛟龙号开始研制的第一天,突破技术壁垒就成了科研人员面前唯一的一条路。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制造出了4000米到6500米级的载人深潜器。但国际深潜界对潜器的设计却讳莫如深。“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证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是我国深海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在世界载人深潜器探索海洋不断掀起新高潮之时,中国在此领域仍是一片空白。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曾表示,他在1991年就曾提出研制载人深潜器计划,但由于多种因素,研制计划搁浅。直至2001年,中国获得东太平洋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国内相关领域与部门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共识。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得到批复。此时,我国已经成功研制6000米级的无人自治水下机器人,3500米级和4000米级带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也已开展。正是有了这些高技术高水平的支撑,为获得更宽泛的科研范围,中国将蛟龙号一步到位,研制深度目标直接定位在7000米。

  在完成7000米级海试之后,蛟龙号还将等待专家的评估,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崔维成表示,对于应用型的载人潜水器来说,深度只是表示它能去的作业区域大而已,对于需要应用它的科学家而言,更关心的是在某一深度是否能完成预期的作业任务。因此,今后蛟龙号还将提高作业能力并降低其使用成本。此外,从应用角度而言,中国同样需要完成许多基础工作,如建造一艘专门使用的母船,培养训练专业操作和维护队伍等。“有了蛟龙号,我们算是挤进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成功实现了主要设备的国产化,中国才能被称为这个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崔维成说,“最终,我们要做出1万1千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这样,中国就真正成为了载人深潜发达国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