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如何打破僵局 高效电机推广陷入危困

 坐等补贴

 为了鼓励高效节能电机的推广使用,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财建[2009]213号)文件,同时根据中小型电机行业协会组织研究的推广高效节能电机的意见,进一步制定了《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财建[2010]232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参与推广的企业进行了审定批准。

 从2010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第一批高效电机推广目录,201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下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第四批推广目录,在节能减排背景下,强制标准和鼓励政策决定了节能电机未来将全面替代传统低效电机。

 推广目录一批批的公布,推广目标一批批的制定,但在此过程中,补贴问题始终让各家电机企业“纠结”。

 一家入选高效电机第四批推广目录的企业负责人无奈的告诉记者:“高效补贴的申请过程很复杂,我们在想办法如何将补贴争取到位,如果工作量实在太大我们也只能放弃,目前我们先按照补贴政策的具体环节办,但具体的情况还不得而知。”

 2011年初在湘潭举行的全国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会议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发布了《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1年高效电机推广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62号),在此次会议上具体就高效节能电机推广的补贴实施是想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此次要求补贴的具体实施对象必须是面向产品的最终使用客户,电机企业必须经过配套的主机企业及配套主机企业的销售渠道获得最终用户的签字确认才能落实获得国家惠民工程的补贴款。这一点在量大面广的中小型电机的生产企业来说,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小型电机分会秘书长陈伟华介绍,我国年生产交流电机约2亿千瓦,除去出口约2000多万千瓦,国内约销售1.7亿多千瓦,再除去不在这次补贴范围的电机,如单相交流电机、变频电机、变极电机、绕线转子电机、力矩电机、高滑差电机、各种减速电机、普通同步电机、各种制动电机等特种专用电机,在补贴范围的约有1.2亿千瓦,补贴其中的70%,约为8000万千瓦左右。

 按平均每千瓦补贴40元计,约需补贴32亿元。实际上,如果能将8000万千瓦电机中年运行时间在2000小时以下的区分开来不予补贴(估计约占三分之一),则只需补贴5000万千瓦左右,补贴资金降为20亿元,但执行起来有难度。

 “上级不相信下级制造企业,为什么补贴不能学习当初商务部退税的原则,还有些高效电机补贴到了地方地方上就不给企业了,地方上觉得一时不能给电机厂,所以造成补贴不能及时给电机厂,一家电机厂想拿到最终用户名单可能要到3年后,从出厂到代理再到总机最后到用户,而这几个环节这样转就要很长时间,或者说有最终用户倒闭设备转让,那么最终用户就根本不能确定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谈及补贴可行性时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记者在走访多家电机企业之后发现,企业对于惠民补贴“纠结”往往集中于惠民补贴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占用周期长、取证困难、补贴实施的节点无法落实等具体问题。

 有企业负责人给记者形象的比喻了惠民政策:“在企业来看惠民政策是一块‘看得见摸不着的蛋糕’,要把惠民政策补贴吃到口时非常困难的,因为操作起来困难太大了。”

 一位业界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在谈到补贴时无奈的告诉记者:“有企业在惠民补贴的款项已经通过审批,但到所在省政府却不给下发,说当地政府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拨款。”

 正是因为整个补贴过程的“纠结”,众多电机生产企业纷纷选择了坐等政策补贴的“静观其变”的生产态度,一度搁浅高效电机生产。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电机的基础和条件。从生产技术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引导下,电机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新型绕制工艺、硅钢片精密冲压、铸铜转子、高压精密压铸成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掌握高效及超高效电机生产技术。从生产能力看,我国高效电机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多万千瓦,还有大量普通电机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经过改造升级后都可以转向生产高效电机。从原料保障能力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品种全、质量高,并且冷轧硅钢、紫铜、纯铝等原料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大规模生产高效电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FA研发中心处长张映明介绍:“因为现在高效电机的需求量很少所以我们公司还没有量产高效电机,但在在技术方面来看我们电机厂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生产标准,同时高效电机从开发产品来看没有难度,只是现在我们在等国家政策支持,同时我们已经具备了高效电机的技术储备,可以直接进入高效电机的量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多数规模化企业都具备了高效电机的生产条件,而除了补贴政策,标准问题成为又一阻碍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