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发生什么转变?
智能化的核心是治病健体,而不是一味的买药吃药。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千万不要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一定找好医生看完病(找问题)再去买药(买设备),只有适合企业的事才能去做。
现在,很多人在忙着为智能制造建立标准。行业固然需要标准,但一定要“水到渠成”。不能为了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僵化的标准只会抹杀创新。对于新生事物,尝试和探索才是第一位的。我呼吁先鼓励发展,把制定标准的速度放慢一点,等到整体智能制造的行业水平提升了,标准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刘世锦:具体从推动创新的角度来讲,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鼓励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的动力;第二,推动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革,混合所有制整合;第三,推动创新资源流动;最后一点,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与外资合作,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
工匠精神与精益制造
刘世锦:“工匠精神”其实正是中国转型升级过程中间必要的。
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处在“数量追赶”阶段,今后一段时间,特别“十三五”开始,经济相当一段时间是“质量追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数量追赶”在短期内会看到明显的效果;而“质量追赶”可能用很多年看到的效果也不明显。这过程中间就需要“工匠精神”。
朱海:首先我很喜欢“工匠精神”这个词,它很符合施耐德电气公司的发展历史。“工匠精神”不仅贯彻在企业发展中,也是制造业的“灵魂”。
说起“工匠精神”,我想批评一下部分国内企业施行的“低价中标”政策。纯粹的“低价中标”,是对“工匠精神”的极大伤害,是对粗制滥造的鼓励。我们应该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合理的价格回馈。
所谓“工匠”,就是“能工巧匠”,就是高级技术工人,我们也要大力的推广和开展职业教育,施耐德电气一直在支持和帮助我国职业教育,准备帮助中国的100个职业学校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同时,我们还需要有“方法”,要“精耕细作”,这就是“精益制造”。
工业领域的“know-how”其实才是最高境界的知识产权。“智能制造”是手段和工具,“精益制造”是方法。我国拥有更多懂得精益制造的人才,拥有非常好的方法,再加上智能制造这把武器,就会真正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才能真正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刘世锦:目前阻碍“工匠精神”的因素有几点,首先,“数量追赶”如果不能慢下来,根本没有机会精益求精;其次,中国资本结构中间股本比重相对较低的,更不容易通过外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第三,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无法保障,很难做长期打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匠”,也就是产业工人的安居和社会保障仍未得到充分满足。
朱海:我简单的总结就是“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提倡“工匠精神”的同时,也需要考虑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的重新配置,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但目前的相关法律仍不能充分支持供给侧改革中人员的流动和转移。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