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发生什么转变?
对于关心社会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人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近日,一场在产业经济领域的权威和跨国公司本土高管之间进行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跨国公司价值的再定义,转型升级阶段产业重组趋势”的洞见。
刘世锦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海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十三五期间 跨国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刘世锦表示,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预计每年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5%,但增长趋势将有所放缓。如果供给侧改革能有实质性进展,那么中国经济将这一轮大的调整后平稳触底,然后转入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朱海则表示,在华外企高管在中国经营,要学会跳“华尔兹”,要根据经济态势有起有伏地调整资源配置,而不是一味“高歌猛进”。
共识:
随着中国市场和全球经济共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市场将变得更加特殊和复杂,而跨国公司将有机会在新的技术形态和市场需求中发挥新功能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高效的中等新技术生产力和广阔的市场。
跨国公司的价值在于帮助中国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这一切的前提,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条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具有流动性的人才市场。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智慧,更需要远见。
供给侧改革与“智造升级”
朱海:今天大家都在谈“新常态”,对于“十三五规划”,我个人关注的话题当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很欣慰地看到了中国工业的回归。这将迎来制造业的春天。
刘世锦:“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生一个很重要结构性的变化,就是工业的比重有所降低,服务业已经在去年超过了制造业50%,而这个比重还在上升。
中国现在服务业缺口最大,下一步发展潜力最大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服务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正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部分。
所以在“十三五”或者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中国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互动的关系。我们所期待的格局是工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所谓的转型升级技术含量附加价值都在迅速提高,这一点归结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相互的融合和推动。
朱海:围绕供给侧改革我认为有几个关健词,首先是“走出去”;第二是“智能制造”,从质量、效率上提高制造业的核心能力;第三就是“绿色能源”,用更多清洁能源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创新”,这其中包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对创新的支持等等。
智能制造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透明,另一个是融合,“透明+融合=通”。这个“通”,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与核心。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