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外迁制造业阵痛后回流:中国才是“避风港”

  相比那些近几年刚刚走出去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在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铺设生产线的香港旭日集团已经渐渐收起了自己的拳脚。这家真维斯的母公司也会接包括来自GAP在内的订单,如今除了将一半直接运往国外的订单交予东南亚的工厂之外,旭日集团对东南亚制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已关闭了其在菲律宾、印尼和柬埔寨的工厂。

  虽然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和人民币不断升值正在促使海外投资者寻求中国制造的替代者,但目前这一趋势尚未明朗化,加上中国正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因此中国制造业发展不会就此终结。中国早在邻国还在挤入低附加值领域之前,便已往高附加值产业链移动。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低附加值产品。

  中国制造业前景现在看来还很乐观,尽管低附加值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的整合过程还将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至少现阶段来说,新兴市场竞争对手的威胁是存在的,只不过很大程度上是被夸大了。

  中国制造的出路

  MadeinChina往前追溯一段时间,这个词语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中国制造被定义了多么高大的情怀,是全球化,国际化,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转瞬,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词语似乎从天堂进入了地狱。昔日的光环慢慢褪去之后,中国制造的道路应该如何前行?

  制造业发展之初,生产力的低下落后,兴起的大多为手工的作坊,对于剩余的低廉劳动力的压榨。外国商人看重了中国丰富的资源,低廉的成本加上从外国商人自身国家环保政策出发,中国很快就成为了外国商人眼中最好的代工工厂。国内政府政策也大力支持,于是,中国制造这条路迅速在国内发展起来。

  现如今越南和孟加拉国加在一起在2010年就已超过中国,成为耐克鞋类产品的最大供应商。韩国三星公司则投资20亿美元在越南建厂,到2015年可生产1.2亿部手机。

  如今摆在中国制造的问题很多,如何发展成为最为重要和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兴衰。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便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发展的大方向而言,所有的制造商都明白。以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取代人工技术,促进产业改革创新,发展高新产业,开发新能源产业,环保节能无污染。

  尤其在基础产业,装备制造业上,要下足功夫。国内核心技术较少,不足于支撑行业全面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成功转型促成改革就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外资企业,以及通过自研提升方面。

  本土企业核心技术滞后,专利大都在外企手中,开展收购,无疑可以有效减少产业突破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技术融为己用。比如,近期联想收购IBM服务器,还有早些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给本土企业足够的帮助,走出困境。

  提升本土技术的研发,这是根本的办法。和高校联合开展培养计划,针对专门性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新,共享研发成果面促进本土产业的积极变革。

  如今,中国制造,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缺乏创意,甚至说是一个没有大脑的机器,外商在写入规定程序之后,重复单一的复制再复制这样一个枯燥的过程。而中国如今想要突破这样的层面,就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大脑,想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