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盘点】2013年度工业自动化行业十大焦点新闻

  3、GE“押注”中国市场 准备再次“自我颠覆”

  短短两年多时间,GE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与神华、华电、南车、中航工业、西电等大国企成立合资企业。过去GE要么是强势的并购,要么是合资控股。如今,GE怎么了?GE“捆绑”众多大国企,意图何在?另外,GE中国还“扬言”跨越反向创新、进入“开放式创新”时代,GE在中国意欲何为?

  对于伊梅尔特来说,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外,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GE在全球有五大研究中心,分别为美国、德国、印度、中国以及新近成立的巴西研究中心。其中美国辐射北美市场、德国辐射整个欧洲市场,剩下的均为新兴市场,这无疑体现了GE对新兴市场的重视。在这三个新兴市场中,中国无疑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国家,也是GE的薄弱之地。在韦尔奇时代,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不足其全球总收入的2%。2011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也不过57亿美元,只占其全球总收入的4%,这一比例远低于日立、西门子、霍尼韦尔、ABB等在中国的份额。

  然而,GE想在中国实现增长也绝非易事,在航天、水处理、轨道交通、电力设备、能源等领域,GE的客户都是政府以及大企业。在这些领域,GE的直接竞争对手除了西门子、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外,还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大型国企。过去的经验就已经告诉GE,要想在这些领域分一杯羹没那么简单。在医疗、输变电、控制系统等领域,GE又不得不面临小巧、快速、灵活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中小企业或许比大国企更令GE“难受”。

  对于GE来说,过去其产品更多的是以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需求为主,本身就难以很好的满足中国顾客的需求。拿GE的医疗机械来说吧,北美、欧洲客户更关注的是高性能和独特的定位,而中国客户更注重的则是在保障基本需求基础上的低价格和便携。

  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也能令GE举步维艰。就比如说,中国基层电压常常不稳定,从而致使GE的设备死机或损害,而中国本土企业却对此十分了解,从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稍微改变电路就能获得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伊梅尔特等GE高层远离中国市场或许不能深入的理解这种差别,其以美国、德国的客户为依据甚至都无法想象到中国顾客的需求。然而,陈向力,一个对中国市场有深刻认识的中国人,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GE在中国的困境。

  进入相关阅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