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工控系统国产化先驱,中控技术如何助力流程工业“自主可控”?

2020-05-25 15:51
亿欧网
关注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国防武器装备、石油石化、核电、电网等很多重要领域,都要依靠它去指挥运转。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被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所垄断。当重要工业“大脑”受制于人,国家安全势必遭受极大威胁。

2010年震惊全球的“震网事件”,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工控系统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伊朗购入了夹带“震网”病毒的离心机控制软件。随后,病毒控制并破坏了伊朗核设施的离心机设备,对伊朗核设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震网事件”颠覆了国家之间传统作战观念,标志着网络空间作战进入实战化。

基于此,中国开始鼓励化工、石化、电网等行业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产品。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推进,原先在工控系统领域有所布局的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在众多国内企业中,中控技术无疑是领军企业,其专注于石油、化工这类流程工业,1993年便研发出了国内首款集散控制系统(DCS),该系统能够控制生产全流程。然而,随着中国企业智能制造全面升级,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单一系统已无法满足工厂整体“自主可控”需求,中控技术开始扩充其产品线以及产能。

那么,中控技术将集中布局哪些产品?其如何将过往在DCS领域积累的优势,延续至其他领域?为实现工业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中控技术将采取哪些措施?

DCS系统打破国外垄断

中控技术专注于流程行业智能制造升级,比如石油、化工、电力等。这些行业生产过程24小时不间断,被加工对象需要通过一系列加工装置,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形成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用料、时间把控都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化学反应过程复杂,用料和时间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这需要“大脑”来对整个过程作出控制和反应。而工厂的“大脑”便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众多系统中,适用于流程行业的“大脑”为集散控制系统(DCS),它能够采集数据,以及控制、监视生产过程。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DCS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比如美国的霍尼韦尔和艾默生,日本的横河电机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诞生了数家以自主创新为主的DCS专业化公司,比如北京的和利时、上海的新华公司以及杭州的中控有限。

其中,杭州中控有限便是中控技术的前身,其创始人褚健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颇有建树:

1986年,褚健被公派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日本自动控制学界最权威的高松武一郎教授学习,成为浙大自动化专业中日联合培养第一人。1993年,年仅30岁的他,成为了浙江大学的正教授。在浙江大学的二十余年间,其承担了多项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和课题。1997年至2012年间,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

在他的带领下,1993年,中控技术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DCS系统,并且应用到了浙江巨化锦纶厂。从这一年起,该企业逐渐将四个车间全部改造成由DCS控制,生产控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自此之后,在流程工业领域,中控技术逐渐实现了对国外品牌DCS系统的替代。产品在市场中接受验证后,成功落地到一些中小型企业,中控也得以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经过持续研发,其相继在自动化领域创下多个“第一”:

1994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无纸无笔的记录仪;1996年推出全国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把模拟表升级成智能表,我国仪表档次得到很大提升。

在多项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后,中控还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9项。2005年,中控联合浙江大学、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主持制定的现场总线技术标准,正式通过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审查,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尽管在众多细分领域已经打破国外垄断,但是中控技术并不满足于“局部”成就,其将从工厂整体智能制造规划角度出发,欲全面实现工业生产“自主可控”。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工控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