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不动的“苹果” 被牵连的“富士康们”
最近,苹果新品手机销量低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而伴随着这一波跌势,与之同休共戚的鸿海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报道指出,鸿海近期股价出现了暴跌。
数据显示,今年鸿海市值累计下跌40%,自金融危机复苏后的五年时间内,这一波跌势也让鸿海首次跌破了万亿台币的关口。下跌之势如此迅猛,就连郭台铭也无法安然稳坐。消息刚出来不久,他就亲自站出来回应:“有传闻说,我们会裁掉大约10万个员工。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这样做。至少到明年1月前,我们的业务发展势头会一直保持很好的状态。”
话虽如此,在手机、PC等3C电子产品市场整体疲软的态势下,作为一流的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供应商,鸿海不可避免要受其影响。
鸿海的困境
在大陆,鸿海的名气远不及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富士康,因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带来了智能手机行业的革命,在全球智能手机飞速膨胀的需求背景下,富士康承接了包括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代工业务,也因此被众人熟知。
多年下来,作为苹果最大的供应链厂商之一,尽管获利最多,但与其他大大小小供应链厂商相同,富士康还是逃不开生活在产业链底层的命运。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如何将上游公司的衰退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弱化到最小?
其实富士康不仅仅是苹果的代工厂,同时还是全球很多一流电子产品的代工厂,作为巨无霸级别的制造巨头,它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是代工费利润薄如纸,富士康的工人辛苦工作,却薪酬寥寥,此前的“血汗工厂”也由此而来。
以iPhone举例,尽管其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在中国生产,但由于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管理、营销和其它高成本功能主要是在美国本土完成,所以苹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富士康虽然在苹果供应链成本中占到4成,但最终利润仅有可怜的2%左右。
以代工为主营业务,富士康终摆不脱“头部厂商”沉浮带来的困扰。
大牌兴衰,代工的福与祸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口中常说的代工厂(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指的是原始设备制造商,它的职责就是负责加工和生产品牌公司设计和研发的产品。
最初,因品牌公司需要将自己的品牌附加值最大化,这样的代工模式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流行开,而后因为当地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代工厂则纷纷转移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东南亚及南美等劳动密集和欠发达地区。
代工模式本身并不赚钱,有行业分析师就曾明确指出:“真正赚钱的公司只有两种,一种是提供品牌的公司,另一种就是技术的拥有者。”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子产品发展迅猛,中国大陆政策优惠,人力成本低,诸多因素为代工厂的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产业环境,郭台铭因此顺势创办了富士康。
从1988年“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在深圳诞生开始,在随后20多年里,它几乎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成长。也是从电脑制造业崭露头角开始,富士康中国大陆工厂的规模急速扩大,业务量迅速达到了全世界台式电脑总量的四分之一。富士康也以此为契机成功跻身电子代工新兴企业,并深入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的方方面面。而后,苹果作为最后一位推手,终将其推上了世界上最大代工厂之一的位置。
代工厂并不赚钱,但时代的环境成就了富士康,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这连续的二十余年,依赖规模效应,富士康依然收获颇丰。期间,为了更好的盈利,富士康也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服务一流客户等营业模式。而作为一家代工厂的老板,郭台铭在30岁时就想过生存之道:“只与世界上一流的大厂做生意,只有紧跟着一流客户,才能学到更多,突破自身的发展。”
不难看出,当时的郭台铭是想着曲线救国,一边帮大厂做代工,一边研发自己的技术,至今他也是坚持如此,但事不如人愿,当富士康体量渐大时,要兼顾好上游企业对公司的影响和公司顺利转型两件事,其实并不容易。苹果销量低迷对富士康股价的影响就是例证。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