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能制造3D打印产业发展将引发一连串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对此问题避而未谈,实践中争议颇大。在2006年的“复旦开圆案”中,被告在未经合法授权的情形下,将平面的生肖卡通形象转换成立体的储蓄罐,被法院认定为侵犯了原告的复制权。然而在“摩托罗拉著作权案”中,法院却认定,摩托罗拉公司按照印刷线路板设计图生产印刷线路板的行为是生产工业产品的行为,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行为。显然,同为“平面到立体”的方式,法院在是否构成复制问题上的判断却完全不同。参考《伯尔尼公约》对“复制”的规定,它包括“任何方式”、“任何形式”的复制,这种开放性的措辞显然对著作权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3D打印时代,此种“复制”方式必将泛滥,有必要在立法中明确此种“复制”方式,以便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3D打印可能对健康有害

  普通的商用3D打印机却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过排放物方面的问题。在一项针对家用3D打印机颗粒物的排放研究当中,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类设备在不通风的区域工作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研究人员们共进行了三项实验。第一个实验,开启两台打印机,使用聚乳酸做低温打印,结果最低每分钟释放200亿个超微颗粒。第二个实验中,两台打印机使用聚乳酸,另三台使用ABS,结果每分钟释放的超微颗粒骤增。第三个试验中,三台打印机使用ABS进行打印,每分钟释放的超微颗粒也同样令人吃惊。

  测试结果表明,仅开启聚乳酸为原料的两台打印机时,空气中的超微颗粒会增加三倍。当5台机器同时工作时,超微颗粒增加近15倍。超细颗粒能沉积在肺部,并直接被摄入血液当中,浓度较高时,可能会引发肺病、血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