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的中国发展机遇分析
目前,我国增材制造技术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增材制造技术大多还停留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二是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资源相对分割,标准、试验检测、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缺乏,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尚未建立起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完善。为促进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应制定前瞻性、一致性、系统性的政策体系,尤其当前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制定实施面向产业化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财税政策尤为关键;四是行业管理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划、政策、标准对引导行业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五是教育和培训制度急需加强。在工程学科的教学缺乏增材制造相关必修环节,职业培训体系缺乏增材制造设备的实训项目,产业部门缺乏创新型人才和熟练技工。
从现阶段,3D打印制造的成本构成来看,设备和材料占据主体部分。但二者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都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有望在未来带动直接制造成本的下降。
设备折旧生产的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设备本身的购置成本;2)设备的制造速度。从历史数据来看,商用3D打印设备的销售价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主要的3D打印设备供应商,打印机的销售毛利率仍然保持稳定。我们判断,这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制造成本下降,从而引发价格下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就制造速度而言,以激光烧结为例,最初的加工速度大致是6ccm/h,现阶段平均制造速度在11-12ccm/h。而基于超声波焊接(UAM)工艺的3D打印速度可以达到492ccm/h,制造速度的提高带来单位部件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另一个直接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打印材料。现阶段,3D打印材料的主要类型是塑料,液态树脂和金属粉末。3Dsystems和Stratasys公司主要供应的前两种材料。从公司材料的销售毛利率来看,近些年,来基本保持在50%以上,就利润空间而言,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就金属材料而言,以3D打印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钛、铝和不锈钢为例。如图5所示,普通金属材料与用于3D打印的金属材料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距。而这类3D打印材料的制造成本构成中,比例最大的部分还是普通的基础材料。因此,利润空间巨大。长期来看,价格也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2月25日火热报名中>> Ansys Motion薄膜卷曲卷对卷工艺仿真解决方案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