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本土企业该如何抢占未来中国机器人市场?

  事实上,国内制造业企业也正在为适应这种本土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势,进行着不同进度的生产线改造升级。用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这样做不仅能降低整体生产成本,还能把工人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技术含量的工厂生产管理岗位。当然,因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就将生产转移到他地,以至海外,这也不是所有企业降低成本的唯一必经之路。据报道称,一贯坚持本土制造的日本著名企业佳能CANON,就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所有生产线的自动化制造,并妥善安排此改造后剩余的生产线员工到新的工作岗位任职,从而对抗节节攀升的制造成本。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张旗鼓地制造业重返美国运动,其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端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

  谈到在生产线上推进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应用进程,我国无疑又占有了后发优势。据业内人士介绍,传统机器人主要还是以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工业传感器作为自己的“眼睛”,因此,机器人仅能在严格定义的结构化环境中执行预定指令动作,缺乏对环境的感知与应变能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现在的所谓智能机器人则通过机器视觉实现有效的动作控制,不需要预先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示教或离线编程,可节约大量的编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而且由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发展臻于完备,此前需要明显特征点作为辅助,抗干扰能力偏弱,对光照条件有一定要求等细节问题都不再是主要问题了。拿分拣机器人为例,在食品饮料、包装等轻工领域,就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对于中小质量物体,高速、不知疲倦的分拣、装箱动作,无论效率还是成本,都比人工分拣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据说由于此类机器人主要结构组成模块在市场上都容易找到,只要制造商、集成商掌握核心控制编程技术就可以实现精度不高的分拣动作,这在很多领域是足够用的了。因此不少国内企业已开始涉足,加上主流强势机器人品牌的产品,使得国内分拣机器人的市场价格开始呈现迎合多种层次、级别的应用需求的形势。

<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