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2C转向C2F 看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精诚制造
二十年前,中国凭借1/50至1/20倍于美国的人工成本,以及国内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成为了世界工厂。特别是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受益于美国次贷危机前的过度消费,叠加当时的生产效率提高,中国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张,打败了欧美,日韩,台湾的工厂。然而,随着汇率,人工成本,生产成本的提高,根据波士顿咨询2015年报告,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已经追平美国。产能转移和内需不景气都开始导致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24个行业中,22个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对于国内的制造厂商来说,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逻辑已经无法奏效。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其生产模式也必须转型。谁能更快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是关键。笔者看到了中国制造业龙头海尔已经开始转型,搭建起了互联工厂,从模式到员工都进行了颠覆性的重生。
近日,在海尔与优酷合作的《时代录》第二季《我们的时代——致真诚》纪录片陆续上线的同时,为致敬真诚,海尔推出了一支员工片,讲述了一位名叫“侯守成”的普通工人身上展现的精诚制造的故事:
如同所有面临制造业转型的员工,海尔的一线员工侯守成在2010年也面临过痛苦的抉择。在加入海尔十年后,海尔引进了FPA线体,候守成也面临劳动力被机器取代的危机。在知难而退和改变自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自学了大量知识,成为了智能生产线上的一名创客工程师。候守成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高了智能生产线的效率,设备停机率下降了30%,内筒不良率下降500PPM。候守成还做导师站计划,将经验传授给其他员工。这是全新的制造业职业生涯,不再是螺丝钉,而是生产线参与者。这背后也体现了海尔真正的颠覆。
制造业的变革:柔性产能出现
过去的世界:刚性产能。现在绝大多数工厂都是使用刚性制造。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其优点是生产率很高,由于设备是固定的,设备利用率也很高。刚性产能的特点是,工厂做什么出来,消费者就要买什么。然而,随着今天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小众化,刚性产能工厂只能通过加工一种或者几种相似的零件,无法应付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12点击了解>> OFweek产业研究院-2019超快激光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建议报告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即日-1.13立即下载>> 德国康佳特嵌入式技术应用案例白皮书限时下载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