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工业4.0”能否拯救中国制造业?
Ofweek工控网讯:在传统工业模式下,要把消费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一个固定的流程,也就是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跟销售这五大模块。从工业1.0到3.0,这五大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模块,并且是固定流程。
什么叫做工业1.0?就是用蒸汽推动机械化。什么叫做工业2.0?就是用电力推动大规模生产化。什么叫做工业3.0?就是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自动化。那么叫做工业4.0呢?就是生产智能化。具体来说,就是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这五大模块不再是生产的固定流程,而是统统独立出来了,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传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统,五大模块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自己进行高效组合。
结果就是,同一个生产线,过去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现在可以通过智能化生产出许多不同型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我们计划用十年时间步入制造强国行列,就像《中国制造2025》开始的第一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那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们计划在2020年着力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各位注意,这个思路和美国奥巴马总统在2010年之后推行的重振制造业思路是一致的。第二,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这和德国推出的工业4.0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各位请注意,我们这个“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理念,主要是学习美国和德国。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签订了一个“工业4.0”的战略合作框架。这是什么目的?我相信就是为目前已经处于困境的中国制造业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1、德国的工业4.0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由总理默克尔亲自推动。根据工业4.0提出的设想,德国将运用互联技术与高度集成化,使工厂的各个生产模块智能化,从而将工厂变为具备自律分散系统的智能工厂。
我以德国飞梭哈雷机车的生产工厂为例。在过去工业3.0以前的时代,生产一台哈雷机车需要21天,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全部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到了工业4.0时代,客户在早上九点下单,购买一台个人定制化的摩托车,到下午三点就可以收到这辆完全按照其要求生产的摩托车。过去需要21天,现在只需6小时,怎么做到的呢?就是这五大模块统统激活了,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自动进行加工组合,在6小时之内完工,这就是智能化的力量。
你会发现,在工业4.0的时代,生产商不需要做广告,因为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生产商也不需要仓储、批发、零售,因为产品一生产出来就直接送到客户手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工业4.0打破了我们过去制造行业的传统观念,制造业6 1的产业链概念也不复存在,而是真正实现了全产业链整合。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12点击了解>> OFweek产业研究院-2019超快激光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建议报告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1月3日立即申请>> 2020长江商学院智造行业创新创业沙龙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