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之父:设计是战略,不是生意
柳冠中教授的工作室位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个僻静角落,我们推门进去,和一位博士打了招呼,柳老见我们过来了,合上笔记本电脑,起身,掐灭了烟头,忙让我 们就坐。老先生银发白眉、面色红润,身着黑皮夹、工装裤,动作爽快,说话声音洪亮,这与我们此前见到的老教授大不一样。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一旦柳老进入 访谈模式,就拒绝了其他事务的纷扰,平和地注视着采访者,表达观点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对于一些麻木的乱象,更是言辞慷慨,一针见血。对于日渐崛起的企业 家力量,能否逆转中国工业设计的积弱局面,如何廓清整个工业社会机体所存在的弊病,柳老自然有话要说。
“中国有工业,没有完成工业化”
尽管外界热议工业4.0,在柳老看来,这个概念遮蔽了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而是加工型大国。所谓“制”意味着规范、标准、工艺、设备及流水线。
柳老说,“制”是人家的,“造”是我们的。机器化大生产中最能体现“制”的特点是图纸,所有工序必须严格依据图纸进行操作,图纸就是命令,而我国很多工厂的图纸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纸的本质就是“事前设计”,一个工业设计师必须通盘考虑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全过程。
德国这样的一流工业强国当年也是靠引进流水线起家的,英国人后来把德国产品贴上“Made in Germany”标签以示次品、山寨,这一下子刺激到了德国人,德国人很快做出了调整,主抓产品质量和制定行业标准。反观我国的工业基础并没有快速跟上, 行业标准还相当落后。柳老以螺丝钉为例,目前能生产的国标最小型号M3,而M1螺丝钉现在还需要进口。事实上国内到处都有螺丝钉厂,日本全国仅一座螺丝钉 厂,所以人家能做得精益求精。德国也只有3家电镀厂,而我国几乎每家工厂都有电镀厂。这种在生产上追求“小而全”的特点,柳老称之为“小生产社会观念”, 不懂得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互补合作,工业化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我的优势是你不懂,你的优势是我不懂,这样才会有合作,否则你我一样,不就是竞争了吗?!
最近柳老去国外讲学发现“Made in China”贴牌产品正在锐减,这说明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人口红利消失了。有老板向柳老讨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活企业?”柳老拒绝开这样的救 方,“天底下没有这样的法宝,不做基础的东西就是投机取巧”。 柳老也知道,不能责怪企业,企业要发工资、交税,只能看眼前。政府就像企业的“父母”,要为企业的长远做打算;对待“创新”的新生事物如同抚养婴儿,不能 短期内产生不了效益,就撒手不管了。一些基础的行业标准、技术研究、专利保护等,还得政府和行业协会亲自牵头来做。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20-22日立即报名>> 【在线观展】日本东京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综合博览会
-
即日-1.25限时下载>> ADI电源设计基础知识白皮书
-
即日-2.5立即投票>> 维科杯·2020(第三届)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2.26立即下载>> 【西部数据】工业应用中的嵌入式存储
-
3月25日立即报名>> 【2021系列活动】-汽车电子技术在线会议暨在线展
-
4日7日预先登记>> OFweek 2021(第十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年度评选颁奖典礼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