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业引入3D打印技术:打出“钢筋铁骨”
OFweek工控网讯:3D打印技术是当下的热词,立体照片、玩具汽车、无人飞机等都能用一台机器打印出来。笔者昨天了解到,北医三院的骨科医生正在研究运用3D打印技术治病救人,目前已有近40位患者用上了3D打印机制造的钛合金骨骼。
打印一节“脊椎”需要几个小时
在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的桌子上,摆着十几块钛合金质地的“曲奇饼干”,外表灰扑扑的、布满孔隙,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刘忠军告诉记者,这都是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人体骨骼,它们代表着骨科手术治疗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据了解,北医三院并不拥有3D打印机器,目前这台机器在一家公司里。“医院与厂家联手开展合作研究,”刘忠军说,“比如我们把脊椎设计图样传送给厂家,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拿到打印产品。”据刘忠军介绍,骨骼打印流程主要包括:先将设计图形输入到计算机里面,然后将金属粉末注入机器、高温熔化、成型、凝固、冷却。
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观察花四年时间
据刘忠军介绍,从2009年开始,北医三院骨科就开展3D打印骨骼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非常乐观,骨长入情况非常好,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骨细胞已经长进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目前,该项技术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并于今年被正式批准进入临床观察阶段。截止到昨天,已经有近40位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3D打印出来的“钢筋铁骨”,并接受定期追踪检查。参加人体试验者主要是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在北医三院接受脊椎人工椎体植入、颈椎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和人工髋臼植入手术。
两大优势有望替代传统技术
3D打印技术究竟有何神奇、以至于引起了骨科医生的关注?对此,刘忠军解释,是因为与传统技术相比,它拥有两大优势。一个优势是,想做什么形状的骨骼都可以。据了解,人体骨骼中形状最怪异的要数颈椎第一节和第二节了,根本没有正常的几何形状,如果医生将患者这里的骨肿瘤切除,为了支撑和固定,他总要用一个内植物来填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在切除骨骼的部位放入一个钛网,然后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出部分骨头填充进去,再用钢板和钢钉固定住,然后让它慢慢生长。”他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这种填充方法并不理想,植入骨骼与周边骨骼融合的时间会很长,而且在生长的过程里面容易出现金属塌陷等问题。有了3D打印技术,医生可以直接生产出同一形状、体积的内植物,填充到缺损部位里面,上下用螺钉固定,就非常牢固,这一点是以往工艺不可能做到的。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12点击了解>> OFweek产业研究院-2019超快激光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建议报告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即日-1.13立即下载>> 德国康佳特嵌入式技术应用案例白皮书限时下载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