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打了“大数据”一记响亮耳光
OFweek工控网讯:去年是“云计算”,今年是“大数据”。作为时下最流行的信息化“标志”,如今每个行业都在为自己具备“大数据”能力而作出努力。一时间,似乎不说自己有“大数据”基因,或者正在做着“大数据”相关的事情,都觉得自己赶不上潮流了。但是最近被炒得如火如荼的“棱镜门”事件却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拍在了“大数据”的“脸上”,让一直对“大数据”趋之若鹜的公众对其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数据”的“双面性”
近期,一位名为爱德华·斯诺登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在香港露面,并向媒体披露了一些机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暴露在公众视线当中。据了解,“棱镜”项目涉及美国情报机构在互联网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10类主要信息进行监听,其中有电邮信息、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细节。一时间,舆论对于“棱镜”项目的存在给予了诸多的声讨。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正是有了“大数据”的存在,才让“棱镜”项目得以实施。
“大数据”存在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获得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可以更加高效地为用户服务。但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数据的客观性让不少决策者能够更加理性地作出最正确的决定。如腾讯电脑管家利用“大数据”来为网络安全服务的概念,推出的“全景网络安全防御系统”依托腾讯电脑管家安全云库的“大数据”,通过腾讯即时通讯软件QQ的7亿用户,以及搜索引擎SOSO、微信以及微博等这些上网入口来捕捉钓鱼网站的行踪。
另一方面,“大数据”在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客观的数据分析的同时,所搜集的用户数据也成为了一个具有价值的“整体”,无论是用户隐私还是数据本身的利用,都成为了具有争议的“灰色地带”。据资料显示,华尔街一位股票炒家利用电脑程序分析当时全球3.4亿微博账户的留言,以此来判断民众情绪。如果多数人表现出兴奋,那就买入股票,如果大家的焦虑情绪上升,那就抛售。这个方法帮助这名股票炒家获得了7%的季度收益率,但是对于提供数据的众多微博用户而言,却成为了被个人利用的对象但毫无受益。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12点击了解>> OFweek产业研究院-2019超快激光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建议报告
-
12月13日立即申请>> 中国(合肥·肥东)AIoT企业家政企座谈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1月3日立即申请>> 2020长江商学院智造行业创新创业沙龙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