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抄追赶:打赢中国科技翻身仗两手都要硬
几乎是同一时间,程基伟听到了两个消息。一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成功,另一个是这架拥有快速远程机动能力的飞机,其发动机是俄制产品。多年的专业训练让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党委副书记习惯了这样的联系,当一个重大科技成果诞生让科技工作者喜笑颜开之时,似乎总有一个关键性的科技难题让他们皱起眉头。
这是一种尴尬,且并不少见——
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的SCI论文数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却至今未能夺得一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工业技术领域,前有神九嫦娥上天、蛟龙深潜入海等国防科工领域的新闻频频爆出,后却有航空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仍靠舶来品供给的警钟不停敲响……
这同样是一种昭示,在偌大的中国,一些关键的科技难点尚未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攻克。就像程基伟眼中的中国优质钢材的研发问题,交给厂里的技术人员解决,囿于知识和学术基础,解决不了;交给高校、研究院所的博士生,又没人愿接这样的活儿。
解决问题尚且如此,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则变得更难。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在于,当中国的科学家们抱怨论文数量崇拜造成一堆学术垃圾,工程师们对关键性工艺技术的改进又无法被纳入学术成果时,我们长期沿用的英美模式的论文评价体系仍在继续。
要打翻身仗,中国科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包抄和追赶:工业化进程中“追赶”工艺技术,信息化大潮中“包抄”前沿科学
宏大命题的背后,总有小的切入点。程基伟想起了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他讲的一段话——
我军从正面攻击,敌人跑了,如果两者速度相差无几,跟着原路追则永远追不上,只有包抄才有希望,科技界同样如此。靠什么包抄?基础研究,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知识创新中有多少灵感、多少顿悟的可能性出现。然而,在工业技术上,就只能吃着不断追赶的苦,扎扎实实搞工业基础,这一点没有捷径可言。如果有,就是所谓的“山寨”和“拿现成的产品为我所用”。
程基伟认为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在他看来,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当下所处的一个两难的现实——一方面是工业化中期,有许多课程需要补,另一方面,适逢信息化大潮,前沿科学上的探索又不能落下。
具体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样的高速发展靠什么?但凡有些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工业、制造业的成长至关重要。
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家都在说打工的人怎样辛苦。他到农村调查看到,打工的人的确辛苦,但他还听到一位农民这么说,“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政策就是让我能够到城里打工,我打了工才可以赚到钱,回家才可以盖房子,才可以娶媳妇。”
于是有人感慨,在中国还有数亿人没有享受到工业文明成果的时候,就说工业化应该停止了,不仅不现实,也是有危险的。
但就在中国工业化想停都没法停的时候,信息化大潮来袭,把中国工业化打了个措手不及。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1月3日立即申请>> 2020长江商学院智造行业创新创业沙龙
-
即日-1.13立即下载>> 德国康佳特嵌入式技术应用案例白皮书限时下载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产业研究院-2019超快激光器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建议报告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